自20世纪中叶以来,核武器以其巨大的破坏力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战略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逐渐渗透到军事领域,对传统的核武器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参考消息网日前援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人工智能(AI)专家警告说,主要核国家必须在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用途方面寻求共识,以最大限度降低核升级的风险。专家认为,在这些系统中使用人工智能会对威慑实践产生影响,并有可能颠覆战略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由蓄意、无意甚至意外的核威胁升级引发核冲突的风险更高。
核武器领域的AI应用
AI在核武器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全球核战略格局。由于各国核武器计划的保密性,有关AI在核武器领域的应用信息有限,但从AI军事化运用特性和部分披露项目信息可以看出,AI在向核武器的预警与情报、指挥、控制与通信、运载系统等多领域渗透。
一些新式核导弹已经开始配备AI,提升作战能力。图为俄罗斯发射“亚尔斯”洲际导弹。
在核武器预警与情报领域,AI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的预警系统主要依赖基于规则的AI技术来识别和传输导弹的位置、发射和轨迹信息。但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如今AI已能够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更准确地判断潜在的核威胁。例如,通过对卫星图像、雷达信号以及通信情报等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AI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出敌方核导弹的位置信息、发射迹象,并提前发出预警,为己方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核指挥、控制与通信(NC3)系统是确保核力量有效运作与安全管控的核心架构。AI技术的引入旨在提高NC3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在指挥决策方面,AI可以通过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分析,为指挥官提供决策建议,辅助其制定核作战计划,如利用AI的模拟推演能力,能够对不同的核打击方案进行评估,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帮助指挥官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在控制方面,AI可以实现对核武器发射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同时,在通信领域,AI还可用于提升NC3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测系统状态,自动检测和修复潜在故障,抵御敌方的网络攻击和电磁干扰,确保核指挥控制通信链路的畅通。
在核武器的运载系统中,AI也有广泛的应用。在导弹制导方面,AI技术可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通过对目标信息的实时分析和处理,智能制导系统能够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导弹的飞行轨迹,提高突防能力。此外,AI能提高运载系统的可靠性。在核潜艇运载平台上,AI可用于优化潜艇的航行控制和隐蔽性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潜艇的声呐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周围的海洋环境,实现更高效的静音航行,提高核潜艇的生存能力。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3月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签署价值2490万美元的研发合同,正式启动为期五年的“全光谱海底作战创新”自主传感项目。该系统旨在突破传统声呐技术局限,通过开发智能算法与新型传感器融合方案,构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海底威胁监测体系。美国还积极将AI引入军用航空领域。2024年5月,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乘坐了由AI控制的F-16战机改装机型,并表示“AI有能力决定是否在战争中发射武器”。
“AI+核武器”对全球战略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AI+核武器”导致危机稳定性下降。一是增加误判风险。由于AI系统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一旦数据出现偏差或算法存在漏洞,就可能发出错误的预警信息。AI应用于与核武器相关的指挥控制系统,还会为黑客和恐怖分子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发射程序代码提供可能。二是AI系统的快速决策特性可能导致危机升级的速度加快。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双方的AI预警和决策系统可能会因为误判或过度反应,加速推动危机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由于AI系统的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快速性,削弱“人在回路”(human in the loop)机制,一旦出现误判,留给决策者核实和纠正的时间非常有限,增加了误判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核战争的风险。三是由于AI系统的“黑箱”特性,双方难以准确预测对方AI决策的依据和可能采取的行动,在危急时刻会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降低危机的稳定性。
美国战略核潜艇停靠韩国。
“AI+核武器”使得军备竞赛的稳定性遭到破坏。AI技术在核武器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拥有先进AI技术的国家更容易在核领域获得更大的战略优势。各国为了在核领域保持技术优势,纷纷加大对AI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核大国,在这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美国正积极推动AI技术在核领域的应用,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相关研究项目。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2024年9月称将对AI技术进行重大投资,计划在未来5年内最多投资7亿美元采购数据标记服务,旨在大幅度提升利用AI技术分析卫星遥感图像和其他地理空间数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提升对他国核设施的监测和识别能力。美国战略司令部领导人安东尼-J-科顿将军在2024年10月表示,五角大楼正在探索将AI整合到核指挥与控制系统中,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威胁和海量数据。美国共和党2024年纲领亦认为AI发展应“植根于言论自由和人类繁荣”,凸显对AI“去监管化”倾向,强调以AI发展引领下一代战争形态。可以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AI在核武器领域的发展应用将更加深入。
俄罗斯同样重视AI在核武器领域的发展,希望通过发展AI技术,提升其核威慑和防御能力。俄正在研究利用AI技术提高核潜艇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同时也为S-500防空系统等开发AI控制能力。除美国和俄罗斯外,英国、法国等国也在关注AI在核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适应未来核战略环境的变化。随着世界各国军备领域的AI化进程的推进,AI驱动的核武器军备竞赛有进一步蔓延和升级的趋势,这种军备竞赛不仅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还可能导致核力量的失衡,破坏现有的战略稳定格局。
国际社会在管控AI与核武器结合问题上的不足与努力
现有的核军控机制在应对AI与核武器结合的问题上明显覆盖不足。传统核军控条约主要关注核武器的数量、规模、试验等方面,对于新兴的AI技术在核武器领域的应用缺乏针对性规范。例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未涉及如何防止AI技术被用于增强核武器的性能或改进核打击能力的问题。《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仅仅限制了战略核武器的数量,而对于AI在核指挥控制、预警监测等系统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战略影响没有进行任何约束。《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虽然禁止了核试验,但无法阻止通过AI模拟等方式进行的核武器性能优化和改进。
通过对目标信息的实时分析和处理,智能制导系统能够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导弹的飞行轨迹,提高突防能力。
同时,现有的国际军控机制在技术核查方面也面临挑战。由于AI技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其在核武器系统中的应用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核查手段进行有效监测,AI算法可以被嵌入到核武器相关的软件系统中,而这些软件系统的运行逻辑和数据处理过程很难被外部直接观察和验证,这使得国际军控机制在监督AI与核武器结合的问题上存在技术障碍。
面对AI与核武器结合带来的风险,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进行管控尝试,但是尚未形成专门针对AI与核武器结合的独立治理框架,现有的治理尝试主要零散地嵌入在更广泛的AI治理或核武器治理框架中。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警告,AI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核战争的威胁,呼吁所有国家同意让人类决定使用核武器,而不是让机器或算法来决定。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也在关注AI对核安全和核安保的影响,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和规范制定,确保AI在核领域的应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中国始终致力于在AI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理念,于2021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呼吁各方“确保有关武器系统永远处于人类控制之下”。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这方面也达成了重要共识。2024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时表示,中美高层一致认为“在人工智能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保留人类对使用核武器决定的控制权很重要”。这一承诺明确了在核决策领域,人类的主导地位不可替代,有助于降低因AI自主决策引发核战争的风险。法国和英国也做出了类似的承诺,强调人类对核武器拥有完全控制权。这些大国之间的共识为全球范围内管控AI与核武器的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2年1月,中、俄、美、英、法五个核武器国家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当前形势下,为了有效应对AI对全球战略稳定的消极影响,减少战略风险,国际社会亟须构建新的管控框架,包括制定专门的国际规范、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共享及建立监督与核查机制等方面。只有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全面、有效的管控体系,才能降低AI与核武器结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风险,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这不仅是各国在技术层面的合作需求,更是保障全人类安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北方冬季天气及特点
下一篇:俄乌稀土合作与普京谋略
有话要说...